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孙云修建乌江大桥的故事

2022-12-12 信息来源:宣传统战部 作者: | 阅读:









孙云1981年毕业于四川省交通学校道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为知名桥梁专家和交通建设领域业绩卓著的企业家,孙云为我国桥梁工程技术发展和四川高速公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曾主持修建了涪陵乌江大桥等7座大型桥梁,以及成渝等10多条高速公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带领路桥集团员工赴灾区抢救和转移受灾群众上万人,抢通都汶公路等灾区要道400多公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路桥集团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个人被授予“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先后获得茅以升桥梁青年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表征,它融技术、艺术于一体。与大自然相应而谐合的桥梁,既美且寿,屹立于世,今人叹为观止。涪陵乌江大桥就是一座深受世人赞赏的当代桥梁。乌江是一条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大河,谷深水急,险滩相连,自古号称“天险”,不少英雄望河兴叹。涪陵人想在乌江建桥,那只是一代传一代的梦。改革开放为涪陵人带来了生机:“要想富,先修路”。涪陵人民在省、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关怀下,于1989年终于把梦变成现实,在乌江之上建成了跨径200米的钢筋混凝土无平衡重拱式转体桥,居亚洲之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桥似彩虹一般把乌江两岸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为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负责承建涪陵乌江大桥的是四川省桥梁公司(即原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第公路工程处)。1986年省桥梁公司第一工程队在副队长孙云的带领下,在乌江天险安营扎寨,拉开了建桥的序幕。他们在天险乌江苦战了3个春夏秋冬、风餐露宿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用双手在涪陵建起了一道人间彩虹。孙云和他的同们为祖国的桥梁史添了光彩的一笔。省公路局干部肖莲科长说:“在我们公路局系统,有不少来自四川省交通学校的毕业生,1981年毕业于四川省交通学校道桥专业的孙云热爱本行,刻苦钻研技术,敢打敢拼,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赢得了大家的称道,是中专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公司领导王怀忠也说:“孙云是我们公司较为出色的基层领导,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建设亚洲第一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曾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为青年技术人员树立了榜样。”
孙云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大巴山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前赴后继的品格影响着他革命根据地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扎下了根。1978年,孙云以优异成绩考人了四川省交通学校道路与桥梁专业。1981年毕业后分配在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第一工程处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职务。为了修桥需要,他刻苦自学了大学本科桥梁专业的全部课程,从专业理论上丰富了自己。孙云在担任了乌江大桥技术负责人后,有人看不起他,说什么“一个中专毕业生要指挥修这样的新型大桥,危险!”但孙云知难而上,不懂就学经常到公司和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向桥梁专家们请教。他带领全队仅有的3名中专生,组成了技术攻关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攻破一道道难关。为了浇注桥墩,他们4个曾几天几夜不睡觉,连续做了5次试验,求得准确数据,使桥墩浇灌获得一次成功。他们忘我的劳动赢得了人们对中专生的信赖赢得了广大职工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建设紧张的扫尾时刻,他与党支部的领导一起,保证了建桥工地的稳定局面,一天也没有停产,使大桥如期建成。他负责承建的乌江大桥桥型为钢筋混凝土无平衡重拱式转体桥,跨径200米,居亚洲之冠。该桥设计新颖,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是四川省桥梁公司首批对外承包的建设项目之一。孙云大胆改革创新,克服了施工场地狭窄、气候多变等建设中的种种困难,并不断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组建“综合班组”全面推行项目目标管理承包责任制加快了进度,提前了工期,大大节省了经费。

孙云经常利用晚上和工作之暇,总结工作的得失和技术上的见解,并把这些亲身体验撰写成经验文章或论文在《四川交通报》《西南公路》等报刊上发表,以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他撰写的题为涪陵乌江大桥无平衡重拱转体施工简介》的论文,得到了四川桥梁专家们的好评。

部分文字摘自《四川交通学校建校四十五周年校庆专刊》)